当昆曲、木雕、汉服、古籍善本等遇到互联网,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日前,“互联网如何助力传统文化C位出道”线上研讨会上,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教授周文彰、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、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钟君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、著名作家马伯庸等多位产学研专家共同上线,探讨互联网如何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。
今年以来,在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,复工复产也在全国各地积极有序推进。“云观展”“云看剧”“云阅读”等蓬勃开展,厚重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混搭,不断焕发新的生机。中华文化如何“触网”,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,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?
周文彰在主题分享时表示:“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,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,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,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,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展览资源,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子。”加快数字化进程对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意义重大。但他同时指出,不能因此就把博物馆完全虚拟化,要继续注重实体建设、展陈设计,切实保障公众的文化权益。
“‘全景故宫’不仅可以带大家走进紫禁城,还能够走进宫殿内部,瞬时获取海棠盛开、大雪纷飞等美好体验。”王跃工生动介绍了故宫近年来的“触网”之路。微故宫、故宫名画记、《我要去故宫》公益视频课等丰富产品,反响热烈。“这是基于历史的厚积薄发,也是面向未来的创新探索。互联网作为新事物如何今为古用,如何以现代科学技术传播传统文化,是当前应该深入思考的。”
钟君分析,借力互联网,要讲好传统文化的五个故事,即本体故事、学术故事、发散故事、归纳故事和世界故事。“要把价值观的传播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核心,在讲述方式上,要更加注重思维、表达、形式、渠道和体制等多维度的创新。”他建议。
向勇在发言中谈到,“在互联网平台上,要从内容、形式、材料等多个方面,展示传统文化之美。这种展示,应与日常生活相结合,实现线上线下互动。”他还表示,进行数字化的故事讲述时,要发挥好用户原创内容创意的规模优势。
马伯庸结合亲身经历,分享了文艺创作如何融入传统文化、激发受众兴趣的心得。在他看来,我们之所以关心古代的人和事,主要因为可以从中找到共鸣。“文艺创作,不应纯粹还原历史,脱离今人理解,而是要有现代意识,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真正需要弘扬的优秀元素。”他说。
腾讯舆情专家高大为从舆情传播视角出发,着重探讨了“互联网+传统文化”的话题热度、涉及的关键词、网民的态度变化等问题,他表示,网友更期待传统文化借助互联网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。
时代发展有目共睹,科技进步日新月异。文化产业的变与不变,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。那么,面对新的历史语境,传统文化如何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发展,真正活起来、传下去?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创新转型,有何必要性和重要意义?圆桌讨论环节,大家着重探讨了这些问题。
周文彰认为,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,是指呈现方式、传播方式、使用方式、欣赏方式等,“改变形态后,使用更加方便,传播愈发快捷。长远来看,有助于夯实民族文化根基,增强民族文化自信”。钟君补充说,为了打破圈层壁垒、解决代际矛盾,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亟须创新转型。向勇则提到,传统不是封闭僵化的,而是一种创造和生活。
线上线下如何相辅相成,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?王跃工表示:“从某种意义上说,互联网可以超越现实,让现实世界变得更容易理解,更容易造访,甚至更趋于完善。那些文物,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传统文化,得以借助这个工具,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,进而再吸引受众走进博物馆。这是一种良性互动。”光明网总编辑助理吴丛丛以“文脉颂中华·e页千年”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为例,提炼了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难点和对策。她分析,从审美维度切入相对容易,也比较契合互联网特点。但从价值维度切入,对经典要义进行准确阐释和深入挖掘,则需要寻找更完整、更系统的承载形式,这方面有待继续探索。(记者 李姝昱)
举报电话:0578-2217123 举报邮箱:lsjubao@126.com
建议使用1366*768分辨率/IE9.0或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