抵制舆论生态的“劣币驱除良币” 实现网络环境风清气正
发布时间:2018-05-03 16:53
分享到:
打开一些资讯视听APP,不难发现:一些标题夺人眼球、内容却言之无物的信息被大量推送,这些信息往往是情绪化的表达、片面化的解读,有的甚至是以恶搞、猎奇和低俗的方式予以呈现。
这种现象为何发生?心理学中有个“尖叫效应”。比如在满是人群的街道中,如果有人突然歇斯底里地尖叫,往往能快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,博取眼球。“尖叫效应”在资讯传播中也得以显著体现,通过非法抓取、剪拼改编的惊悚、恶搞、色情等低俗内容,往往能迅速引发人们的大量关注,无论是从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,还是引发人们的指责批评,传播者都能从中获取高额的流量和点击率。
一些网络平台正是利用了“尖叫效应”获取关注,而近年来盛行的基于算法导向的信息推荐技术,为实现“尖叫效应”带来了技术支持。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,对用户浏览记录、兴趣爱好等进行深度分析,在此基础上将更多契合“尖叫效应”的信息提供给用户,从而取悦受众,扩大平台用户基数。
然而,算法主导的信息推荐技术,很容易自动过滤掉“不感兴趣”“不认同”的信息,实现“看我想看,听我想听”。久而久之,信息接收维度变窄,资讯获取渠道单一,在单调的信息交互中形成特定的兴趣习惯,让人深陷“信息茧房”的桎梏。值得注意的是,算法推荐还可能引发“尖叫效应”与“信息茧房”二者效果的叠加:一些平台大肆利用“尖叫效应”,通过推送传播博人眼球的劣质低俗内容以获取关注和流量;算法主导的信息推荐技术,助推构建起一个个充斥劣质低俗内容的“信息茧房”,不仅让用户深陷其中、难以自拔,而且容易形成舆论生态的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
“技术中性”并不等于“价值中性”,工具理性也不应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。时代的进步,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开拓者,更离不开价值伦理的守望者。抵制舆论生态的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实现网络环境的风清气正,必须避免“流量为王”的传播导向,纠正“算法没有价值观”的价值判断。对此,网络平台运营者应担负起更坚实的责任。一方面,强化内部监管责任,对内容进行更严格的审核和把关,绝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、造谣生事的平台;另一方面,应对算法推荐的逻辑进行反思,防止其成为不良内容传播的帮凶,以健康的企业价值观来规范和指引算法应用。与此同时,相关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,充分调动网民积极性,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相关治理,只有网上网下共同努力,才能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