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江潮评 | 浙江靠什么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前列?
发布时间:2018-03-14 09:09
分享到:
李克强总理在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说,希望浙江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前列。这是对浙江“干在实处、走在前列、勇立潮头”的殷切期望。浙江应责无旁贷、当仁不让地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。而浙江也有底气、有信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。
“两山”、“两鸟”理论与转型升级先发优势
十多年前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提出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和“腾笼换鸟、凤凰涅槃”的“两山”、“两鸟”理论;更是在2004年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:要破解浙江发展瓶颈,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“浙江只有凤凰涅槃,才能浴火重生”。由此揭开了浙江转型升级的大幕。
浙江转型升级的第一步,就是做好低端低效产能的“减法”。有数字显示:过去五年来,浙江累计处置“僵尸企业”959家、淘汰企业落后产能1.3万家、整治脏乱差小作坊11.8万家。甩掉“坛坛罐罐”,浙江经济转型进入快车道,打开了一片宽广空间。
与此同时,浙江启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,用“互联网+”“机器人+”“标准化+”等手段,在现有基础上培育新优势、叠加新动能、焕发新活力。据报道,2017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.6%,十大传统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3.2%。
另一方面,浙江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,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,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势头方兴未艾。去年浙江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“三新”经济的增加值达1.25万亿,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.1%。
转型升级的组合拳下,浙江发展方式的确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不单是经济体量的突破,更是发展内涵的升华。由“低、小、散”向“高、新、尖”发展,由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化,由“浙江制造”向“浙江创造”跨越。
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 焕发市场活力
李克强总理还提出:希望浙江紧紧抓住“最多跑一次”这一改革抓手,进一步为企业添动力,为百姓增便利,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。
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的首要意义就在于优化政府供给、降低制度成本,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。浙江自2016年12月首次推出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以来,坚持以“四张清单一张网”为抓手,进一步加大“放管服”改革力度, 在消除经济发展的制约和障碍过程中,“浙江办法”层出不穷。
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,是改革开放先行地,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。正是这样的土壤,催生了浙江的改革基因。换句话说,浙江创新活力之所以能够竞相迸发,经济结构之所以能够深度优化,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改革强省的战略主导。
而在继续推动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,浙江还将着眼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以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为突破口,全面推广“亩产论英雄”评价体系,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,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,增创市场有效、政府有为、企业有利的体制机制新优势。可以肯定的是:不断深化改革,将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,增添无穷活力。
“新四军”崛起,内生力量生生不息
众所周知,民营经济是浙江的先发优势,也是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底盘”。据统计,浙江在册市场主体593万户,企业196万家。民营经济贡献了浙江56%的税收、65%的GDP、80%的就业。
无论是十九大报告还是此次的政府工作报告,都提到要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。事实上,企业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。高质量发展,归根到底还要靠市场主体自觉主动的推动。浙江经济最大的市场主体,就是“不等不靠”、“敢为天下先”的市场力量——浙商群体。
而浙商的生命力就在于这是一个层出不穷、生生不息的创富族群。浙商中,有万向鲁冠球、青春宝冯根生、万事利沈爱琴等老一辈浙商筚路蓝缕、艰苦创业;也有马云、徐冠巨、南存辉、李书福、汪力成等跨越代际的浙商,站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,利用“一带一路”的东风,利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加持力,朝着世界一流大步迈进;更有站在新经济舞台上新生代创业者,比如范渊、田宁、陈伟星、陈琪、王轶磊等新浙商的“后浪追前浪”。浙商也从原来比较单一的“草根”演变成现在的“浙商系”“浙大系”“海归系”“阿里系”。这“新四军”汇成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、创新主体,大力弘扬浙商“四千精神”和新浙商精神,点燃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火把,营造特色小镇、构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、之江实验室、达摩院等创新平台,打造八大万亿产业,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建设,绽放了浙江经济的万紫千红。
“一花独放不是春”,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,仅有阿里这样的“独角兽”还不够,只有当千千万万的“浙商系”“浙大系”“海归系”“阿里系”等共同发力,弄潮市场,百花齐放始为春。